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勤奋好学,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坚持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政治腐败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因此广受各阶层人民的欢迎。 《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白居易正在盩厔县任职。一次,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览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感慨万千,遂作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了重色误国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二、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 《长恨歌》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他们的爱情生活;“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杨贵妃的死;最后一部分则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它成功地塑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如“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等,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既有宫廷文学的华丽典雅,又有民间文学的通俗生动。
三、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较为复杂。一方面,它批评了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行为,指出他沉迷女色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另一方面,它也同情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诚。这种双重主题反映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局限性和人性关怀。 在社会意义上,《长恨歌》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同时,这首诗也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警惕权力腐败和个人欲望的危害。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著称于世。
标签: 最好看的中文字幕国语电影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